导入数据...
首 页学校概况校园快讯党建引领德育之窗学生风采教师发展职工之家通知公告
 
【王晓波名校长工作室】校长荐书:锚定育人根基,破解实践困局
王晓波名校长工作室读书分享荟(十五)

 

校长荐书:

锚定育人根基,破解实践困局

——王晓波名校长工作室读书分享荟(十五)

 

翻开一本书,

便是打开一扇窗,

让思想的清风吹拂教育的原野;

共读一段文字,

便是点燃一盏灯,

让智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方向。

教育者的脚步永不停歇,而书籍始终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在字里行间,我们与先贤对话,汲取哲思;在经典篇章中,我们与时代共振,校准方向。王晓波名校长工作室的读书分享,正是这样一方天地——我们以书为媒,以思为桨,在教育的星河中寻找航标,在育人的长路上砥砺初心。  

赫尔曼·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作为教育领航人,我们的阅读不仅是知识的沉淀,更是使命的传承。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精神的共鸣;每一场探讨,都是一次教育理想的淬炼。愿我们在此共读、共思、共行,让书香浸润教育者的灵魂,让智慧凝聚成引领未来的力量。  

翻开这一页,我们以书为舟,以心为舵,驶向教育的星辰大海。  

 

——王晓波名校长工作室

第十五期

刘仁碧

中共党员

攀枝花市二小龙珠学校党支部副书记

市“优秀共青团干部”

市“德育先进个人”

东区“课改先进个人”

东区“优秀管理干部”

“攀枝花市起学赋名校长工作室”成员

“攀枝花市王晓波名校长工作室”学员

书籍介绍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资深教育学专家,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客座教授,长期深耕中美教育比较研究与实践探索领域。他先后获美国维拉诺瓦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凭借对教育研究的突出贡献获迈阿密大学“重大(学术)影响奖”,2010年被提名该校杰出教授。其提出的“黄全愈难题”(为何中国学生屡获奥赛金牌,却难出诺贝尔奖得主)直击教育痛点,“四区理论”“一二三四素质教育核心理论体系”为教育改革提供全新视角,著有《素质教育在美国》《教育的基础》等经典作品,成为连接中美教育智慧、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转型的重要思想桥梁。

 

内容简介:

《教育的基础》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是黄全愈教授深耕教育领域数十年的思想结晶。全书以“追问教育本质、破解实践困境”为主线,跳出单一教育视角,立足中美教育对比的宏观维度,聚焦中小学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协同、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学校德育实践等核心场景,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拆解当代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书中不仅提出“超越育才着眼于育人、超越成器着意于成人、超越成功指归于成长”的三大核心主张,更构建了逻辑严密的“一二三四”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一”是多元教育归元一体化,以“能引爆人生‘核裂变’的十大素质”为终极培养目标;“二”是融合中美教育优势的“双核理论”,取两国教育之长完善育人生态;“三”是支撑教育闭环的“三脚架理论”,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协同发力;“四”是四者联动形成的“四位一体”教育格局,最终指向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终身成长。此外,作者结合“创造性为何不能直接教”“如何避免把‘没问题’的孩子教出‘问题’”等真实教育案例,让理论落地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尤其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课改推进、家校共育等具体工作提供了清晰路径。

 

校长荐书:

“双减”政策的深化、核心素养的落地、育人方式的转型,都在考验着教育管理者的认知高度与实践智慧。此时重读黄全愈教授的《教育的基础》,如同手握一把“破局之钥”,既能帮我们锚定教育的根本方向,又能为学校实践提供具体指引。

一、校准育人方向:从“育分”回归“育人”的本质

传统教育中,“分数至上”的评价导向常让学校陷入“重知识传递、轻人格培养”的误区。黄全愈教授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的基础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人一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这一观点启示我们,校领导需重新构建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系——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围绕“十大核心素质”(如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设计课程与活动。可开设“项目式学习工坊”,让学生围绕“社区垃圾分类优化”“校园文化墙设计”等真实课题展开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从“培养会考试的学生”到“培育会生活的人”的转变。

二、创新实践路径:以“协同”破解教育的孤岛困境

书中提出的“三脚架理论”,直指当前教育“家校社脱节”的痛点——学校单打独斗、家庭焦虑跟风、社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这让我们意识到,校领导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者”,需主动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一方面,定期开展“家长教育沙龙”,用书中的案例帮家长破除“唯分数论”的焦虑,引导家庭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一课堂”;另一方面,联动社区图书馆、科技馆、企业等资源,开发“行走的课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宽视野,打破“校园围墙内的教育局限”,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真正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

三、突破课堂瓶颈:从“教知识”到“育能力”的转型

面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命题,书中“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育”的观点,为课堂改革提供了关键思路。传统课堂多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激活学生的“自主行为区”(根据“四区理论”,自主行为是创造力的核心区域)。这启示我们,校领导需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灌输型”向“探究生成型”转型:可借鉴书中的案例,在各学科推行“问题链驱动教学”,如数学课堂让学生围绕“如何计算校园操场面积”自主设计测量方案,语文课堂以“经典名著改编剧本”为载体鼓励创意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尝试的“创新实验室”,真正把“培养创造力”从口号落地为课堂常态。

教育的真谛,在于为每个生命搭建成长的阶梯,而非打造统一的“标准件”。《教育的基础》之所以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者深读,正因它既用理论帮我们看清教育的“本质”,又用实践案例帮我们找到破局的“方法”。推荐大家细细品读,在锚定育人根基的同时,破解学校实践中的具体困境,让教育真正回归“成就人、发展人”的初心。

图文:刘仁碧

一审:刘仁碧

二审:贺莉

三审:王晓波

——END——